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传真:0000-0000-000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3—20年)的通知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事关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事关公共卫生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更加有效地防治动物疫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陕西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防控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有力保障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动物疫病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威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畜牧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市动物疫病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动物疫病防治基础更加坚实。近年来,在中省市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支持下,全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基础不断强化:执法体系基本形成,出台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相关防治规范;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成立了市、县(区)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指挥部,全面落实了市、县(区)、镇三级政府责任,建立了强制免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制度;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工作体系逐步健全,初步构建了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动物疫病监测、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管等方面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二)动物疫病流行状况更加复杂。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仍在我国部分区域呈流行态势,我市零星存在免疫带毒和免疫临床发病现象;狂犬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依然存在,防控压力大;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有传入风险。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畜禽感染病原和病原变异几率加大,新发疫病风险增加。研究表明,70%的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如不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将会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三)动物疫病防治面临挑战。人口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市动物疫病防治正在从有效控制向逐步净化消灭过渡。兽医工作定位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正在向以动物、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的现代兽医阶段过渡,需要不断提升动物卫生保护能力和水平。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日益频繁,动物疫病对动物产品贸易的制约更加突出。目前,全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动物疫病防治的基础设施和队伍力量薄弱,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活畜禽跨区域调运和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把动物疫病防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以促进动物疫病科学防治为主题,以转变兽医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全面提升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动物疫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县(区)人民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面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
——立足市情,科学防治。准确把握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趋势,科学判断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合理设定防治目标,开展科学防治。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按照动物种类、养殖模式、饲养用途和疫病种类,分病种、分区域、分畜禽实行分类指导、差别化管理。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整合利用动物疫病防治资源,确定全市优先防治病种,明确市级事权和县(区)级事权,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措施,加强示范推广,统筹推进动物防疫各项工作。
(三)防治目标。到2020年,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5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有效降低,防范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更加健全,法律法规和科技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更加稳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一类动物疫病(5种):口蹄疫(A型、亚洲I型、O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鸡瘟)。
二类动物疫病(10种):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狂犬病、包虫病、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炭疽、猪圆环病毒病。
一类动物疫病(9种):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绵羊痒病、小反刍兽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猪水泡病、非洲马瘟、H7亚型禽流感。
未纳入病种分类名录、但传入风险增加的动物疫病(4种):水泡性口炎、尼帕病、西尼罗河热、裂谷热。
统筹安排动物疫病防治、现代畜牧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探索动物疫病科学防治模式,着力破解制约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性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条件保障,实施计划防治、健康促进和风险防范策略,努力实现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净化消灭。
(一)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策略。有计划地控制、净化、消灭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大的重点病种,推进重点病种从免疫临床发病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逐步清除动物机体和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按照疫病流行的动态变化,科学选择防治技术路线。
(二)畜禽健康促进策略。按照国家种用动物健康标准,实施种畜禽场净化计划,限期净化重点疫病。完善养殖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等监管制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按照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规范,定期实施动物健康检测,推行无特定病原场(群)和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认证。扶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逐步降低畜禽散养比例,鼓励畜禽本地化屠宰和畜禽产品冷链流通,有序减少活畜禽跨区域流通。引导养殖者封闭饲养,统一防疫,定期监测,严格消毒,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
(三)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加强对外来动物疫病的风险管理,健全外来动物疫病疫情监测制度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联防联控,强化技术和物资储备。加强进口企业和进境动物及产品的监管,有效防范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
(一)优先防治病种。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动物卫生状况,综合评估经济影响、公共卫生影响、疫病传播能力,以及防疫技术、经济和社会可行性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口蹄疫(A型、亚洲I型、O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5种动物疫病为我市优先防治病种,并由市农业局适时调整。除已纳入本规划的病种外,水生动物疫病由市水利局提出优先防治病种,并根据疫病流行状况和所造成的危害,适时进行调整。除本规划涉及的疫病外,各县区要结合对当地经济社会危害或潜在危害严重的其它动物疫病、特种经济动物疫病、蜂病、蚕病等纳入防治范围。
——优势畜牧业产业区。对生猪养殖大县,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疫病防治,优先实施种猪场疫病净化。对蛋鸡、肉鸡产业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禽类疫病防治,优先实施种禽场疫病净化。
——人畜共患病重点防治区。汉台、城固、洋县、勉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等县区重点加强狂犬病防治;汉台、南郑、城固、勉县、洋县等县区重点加强牛结核病防治。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高风险区。对野生动物重要迁徙通道、栖息地,建设隔离防疫设施,加强外来动物疫病防范。重点做好非洲猪瘟、口蹄疫和H7亚型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工作。
——动物疫病防治优势区。在中心城区周边地区、标准化养殖大县等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程度较高地区,推进生物安全隔离区和免疫无疫区建设。
根据我市动物疫病防治重点,在全面掌握疫病流行态势、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强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净化种畜禽重点疫病,有效防范重点外来动物疫病。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我市口蹄疫(A型、亚洲I型、O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的防治计划,制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奶牛结核病、种禽场疫病净化、种猪场疫病净化的指导意见。
(一)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开展严密的病原学监测与跟踪调查,为疫情预警、防疫决策及疫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改进畜禽养殖方式,净化养殖环境,提高动物饲养、屠宰等场所防疫能力。完善检疫监管措施,提高活畜禽市场准入健康标准,提升检疫监管质量水平,降低动物及其产品长距离调运传播疫情的风险。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和强制扑杀政策,建立扑杀动物补贴评估制度。完善强制免疫政策,明确免疫责任主体,逐步建立强制免疫退出机制。完善区域化管理制度,积极推动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二)控制主要人畜共患病。加强部门协作,实行联防联控。注重源头管理和综合防治,强化易感人群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职业保护,提高人畜共患病防治水平,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对狂犬病,完善犬只登记管理,实施全面免疫,扑杀病犬。对奶牛结核病,采取检疫扑杀、风险评估、移动控制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强化奶牛健康管理。对布鲁氏菌病,建立牲畜定期检测、强制扑杀政策,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措施,严格控制活畜从高风险地区向低风险地区流通。
(三)净化种畜禽重点疫病。引导和支持种畜禽企业开展疫病净化。建立无疫企业认证制度,按照种用动物健康标准,强化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市场准入和信息发布制度,分区域制定市场准入条件,定期发布无疫企业信息。引导种畜禽企业增加疫病防治经费投入。
(四)防范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健全外来动物疫病监视制度、引进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制度,落实入境检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管措施,提高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野生动物迁徙传播外来动物疫病的风险监测。完善高风险区域动物疫情监测制度,实施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宣传培训计划,提高外来动物疫病发现、临床识别和报告能力。认真实施国家外来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技术规范,在高风险区域实施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联防联控,健全技术和物资储备,提高技术支持能力。
(一)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立以市、县(区)、镇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网络。加大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提升动物疫情监测能力。构建市级重大动物疫病、重点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源性致病微生物病原数据库。加强国家疫情测报站管理,完善以动态管理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加强外来动物疫病监视监测网络运行管理,强化防范措施。加强宠物疫病监测和防治。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疫病检测诊断能力、疫情预警能力建设和诊断试剂管理。充实提高各级兽医实验室专业技术力量。实施省市动物疫病监测计划、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将动物疫病监测经费、流行病学调查经费纳入市、县(区)财政预算,增加经费投入。
(二)提升突发疫情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各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指挥系统运行机制。健全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储备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防疫物资,配备应急交通、通讯和疫情处置设施设备,增配人员物资快速运送和大型消毒设备。完善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疫病处置扑杀补贴机制,对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给予补贴。将重点动物疫病纳入畜牧业保险保障范围。
(三)提升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依托县(区)级动物防疫机构、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兽医室,构建基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网络,强化疫苗物流冷链和使用管理。组织开展乡村兽医登记,优先从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中选用村级防疫员,实行全员培训上岗。完善村级防疫员防疫工作补贴政策,落实市、县(区)配套资金,按照国家规定对防疫员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和医疗保健措施。加强企业从业兽医管理,落实防疫责任。逐步推行在县(区)、镇政府领导和县(区)、镇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指导、监督下,以养殖企业和个人为责任主体,以村级防疫员、执业兽医、企业从业兽医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模式。完善强制免疫应激反应死亡动物补贴政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的组织供应,落实重大动物疫病诊断试剂市级统一供应。开展兽用生物制品使用效果评价。支持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四)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能力建设,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监督执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能力,严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保障日常工作经费。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管理,探索建立动物和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出入制度,落实检疫申报、动物隔离、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完善养殖环节病死动物及其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政策。加强队伍建设,实施官方兽医制度,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和标准的推行力度,推广快速检测技术,强化检疫手段,实施全程动态监管,提高检疫监管水平。
(五)提升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全市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建设,建立市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数据库,强化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疫情应急指挥管理、兽医公共卫生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兽用生物制品监管以及执业兽医考试和兽医队伍管理等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和评估能力。
(六)提升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动物诊疗机构多元化发展,不断完善动物诊疗机构管理模式,开展动物诊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动物养殖、运输等环节管理,依法强化从业人员的动物防疫责任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各级兽医协会,不断完善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行业协会合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行。根据有关规定,规范兽医机构和兽医人员社会化服务收费管理工作。
(一)法制保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订和实施配套规章制度,尤其是强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活畜禽跨区域调运、动物流通检疫监管、强制隔离与扑杀等方面的规定。完善兽医管理的相关制度,及时制定、发布动物疫病控制、净化和消灭的技术方案。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二)体制保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切实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明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益性质。进一步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以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为主体的新型兽医制度,建立兽医机构和兽医队伍评价机制。建立起内检与外检、陆生动物与水生动物、养殖动物与野生动物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健全各类兽医培训机构,建立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机制,加强技术培训。
(三)科技保障。支持开展动物疫病科学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兽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资源集成融合,充分利用市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专业实验室、大专院校兽医实验室以及大中型企业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强化兽医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增强兽医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培养兽医行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四)条件保障。市、县(区)人民政府将动物疫病防治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将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管理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加强经费使用管理,保障公益性事业经费支出。对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市、县(区)财政负担地方强制免疫疫病的免疫和扑杀经费、开展动物防疫所需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以及地方专项动物疫病防治经费。生产企业负担本企业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支出。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药监管和残留监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支撑等基础设施。
(一)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根据当地动物卫生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对制定单项防治计划的病种;设定明确的约束性指标,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适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科学研究中作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农业部门要会同发改、公安、财政、交通、林业、水利、卫生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单位提出实施本规划的具体措施、经费计划、防疫物资供应计划和考核评估标准,监督实施免疫接种、疫病监测、检疫检验,指导隔离、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各项措施的实施,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检查,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同时,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实行屠宰行业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冷鲜肉加工运输和屠宰冷藏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建设鲜肉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冷链设施。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和相关规定加强财政投入和经费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要加强入境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卫生部门要加强人畜共患病人间疫情防治工作,及时通报疫情和防治工作进展。林业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强水生动物的疫病监测和防治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疫区治安管理,协助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强制扑杀和疫区封锁工作。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紧急调用防疫物资的运输。
1、本系统适用对象:市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各县区政府,所有投稿用户需各单位授权后作为本单位唯一指定的投稿工作人员进行投稿,原则上不接受个人名义投稿。
2、用户首次投稿时,需先点击市政府网站首页右上角“注册”按钮,点击“忽略警告,继续访问”,进入用户注册页面,认真填写个人信息,确定信息无误,点击“提交”按钮,同时,投稿用户需将注册完成的个人信息,以表格形式(盖章)纸质版或加盖公章的PDF版向市大数据服务中心报备,经投稿系统管理员确认审核无误后,方可开通投稿账号。账号开通后,用户可访问投稿页面,点击右上角“登录”按钮,即可进行投稿。
3、所有投稿信息需经本单位领导审签通过,并承诺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所报稿件内容真实、文字准确,并对所投稿件承担一切责任。

